成语拼音:yì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膺:胸。正义的愤恨充满了胸膛。

成语出处:南朝 梁 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

成语繁体:義憤填膺

近义词:天怒人怨 满腔义愤

反义词:麻木不仁 卑躬屈膝

成语例句: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成语拼音:yì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神态流露在脸面上。

成语出处:《公羊传 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于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成语繁体:義形于色

近义词:义无反顾 义正词严

反义词:理屈词穷 无理取闹

成语例句:蒋和森《风萧萧》:“卢携念着念着,声调竟显得那样的激昂,俨然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

成语拼音:wú míng niè huǒ

成语解释:名:称呼;孽:邪。说不出的邪火。指极大的怒气。

成语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里我一把无名孽火,从脚跟下直透顶门,只得碍着众亲友不好动粗。”

成语繁体:無名孼火

成语例句: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七回:“昌辉不待他说完,已是无名孽火高千丈。”

成语拼音:wò quán tòu zhǎng

成语解释:见“握拳透爪”。

成语出处:《晋书·卞壶传》:“其后盗发壶墓,尸僵,鬓发苍白,面如生,两手悉拳,爪甲穿达手背。”

近义词:握拳透爪

成语例句:宋·苏轼《东坡题跋·偶书》:“颜平原死不忘君,握拳透掌。”

成语拼音:shì kě rěn,shú bù kě rěn

成语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成语繁体:是可忍忍,不可忍

近义词:一不做,二不休

成语例句:小小三岛之国,如此欺辱我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古国,是可忍,孰不可忍?(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十三章)

成语拼音:rén yuàn shén nù

成语解释:形容民愤极大。

成语出处:《晋书 孔愉传》:“天罚既集,罪人斯殒,王旅未加,自相鱼肉。岂非人怨神怒,天降其灾!”

近义词:人神共嫉

成语例句:〖示例〗夺百姓之食以养残凶,剥万人之衣以涂土木,于是人怨神怒,众叛亲离。 ★唐 辛替否《谏造金仙玉真二观疏》

成语拼音:qì chōng dòu niú

成语解释: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后指气势很盛。亦作“气冲牛斗”。

成语出处:唐·崔融《咏宝剑》:“匣气冲牛斗,山形转辘轳。”宋·岳飞《题青泥赤壁》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真节报君仇。”

成语繁体:氣衝鬥牛

近义词:气冲牛斗

成语例句: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斗牛,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成语拼音:qì chōng niú dǒu

成语解释:牛:牵牛星;斗:北斗星;指天空。原指宝剑的光气射入天际。形容气势极盛;直冲星空。有时也指怒气极盛。

成语出处:唐 杨炯《杜袁卅墓志铭》:“宝剑之沉,夜气冲于牛斗。”

成语繁体:氣衝牛鬥

近义词:怒发冲冠 气贯长虹

反义词:低声下气

成语例句: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成语拼音:qiān fū suǒ zhǐ

成语解释:为众人所指责。形容触犯众怒。

成语出处:清 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

近义词:众矢之的

成语例句:千夫所指,其倾覆可立而期。(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成语拼音:qiān rén suǒ zhǐ

成语解释:指:指责。许多人在指责。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臣常为之寒心。”

近义词:十手所指 千夫所指

反义词:有口皆碑

成语例句:汪精卫公开投靠日本侵略者,甘为走狗,终于成为千人所指的历史罪人。

成语拼音:pāi àn ér qǐ

成语解释:案:几案;桌子。拍着桌子愤然而立。形容极度愤怒。有时也形容对反动势力的不屈服。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6回:“半氏大怒,拍案而起。”

近义词:义愤填膺 忿然作色

反义词:悠然自得 泰然处之

成语例句: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成语拼音:nù bù kě è

成语解释:遏;止住。愤怒得难以抑制。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却说贾大少爷正在自己动手掀王师爷的铺盖,被王师爷回来从门缝里瞧见了,顿时气愤填膺,怒不可遏。”

近义词:怒形于色

反义词:喜不自胜 心平气和

成语例句:面对反革命的暴行,革命志士怒不可遏。

成语拼音:nù huǒ zhōng shāo

成语解释:中:心中。怒火在心中燃烧。形容极端愤怒。

成语出处:宋 王迈《臞轩集》:“虚舟相触何心在,怒火虽炎一响空。”

成语繁体:怒火中燒

近义词: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反义词:欣喜若狂 心花怒放

成语例句:听到那淫妇口出恶语,宋江气得怒火中烧,提刀上前,一刀结果了她的性命。

成语拼音:nù qì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怒气直冲天际。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成语出处:元 杨显之《潇湘雨》四:“只落口嗔嗔忿忿,伤心切齿,怒气冲天。”

成语繁体:怒氣衝天

近义词:怒发冲冠

反义词:欣喜若狂

成语例句:任大老爷见了,更加怒气冲天。(清 张春帆《宦海》第十三回)

成语拼音:nù huǒ chōng tiān

成语解释:形容愤怒之极,无法抑制。

成语出处:老舍《龙须沟》第一幕:“[程娘子]怒火冲天,不顾一切地冲向狗子拚命,却被狗子一把抓住。”

成语繁体:怒火衝天

近义词:怒气冲天 怒气冲霄

反义词:欣喜若狂

成语例句:他登时怒火冲天,霍地立起身来……一阵猛扫,把四五个敌人都打倒了。★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六章

成语拼音:nù mù qiè chǐ

成语解释:瞪大眼睛;咬紧牙齿。形容愤恨之极的样子。切齿:咬紧牙齿。

成语出处:晋 刘伶《酒德颂》:“怒目切齿,陈说礼法,是非锋起。”

成语繁体:怒目切齒

近义词:金刚怒目 咬牙切齿

反义词:喜笑颜开 眉开眼笑

成语例句:谈到这些,壮族老人和两三个壮族年轻人都怒目切齿。(秦牧《壮族与我》)

成语拼音:nǎo xiū chéng nù

成语解释:恼:气恼;羞:羞臊。指由于气恼、羞臊而大怒。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一时恼羞成怒。”

近义词:义愤填膺 恼羞变怒

反义词:心平气和

成语例句:听了大家的批评,他非但不虚心接受,反而恼羞成怒,拂袖而去。

成语拼音:nù xíng yú sè

成语解释: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成语出处:宋 洪迈《夷坚决》:“夫子赐之酒五尊。子夏怒形于色,举足蹴其二。”

近义词:怒不可遏 怒目切齿

反义词:喜形于色 喜不自胜

成语例句:(1)怒形于色,在商场上是一大忌。(2)做人不要怒形于色,以免吃亏上当。

成语拼音:máo fā dǎo shù

成语解释:倒竖:尾端朝上直立。汗毛、头发都竖起来。①比喻怒不可遏。②形容很害怕,很紧张。亦作“毛发皆竖”、“毛发尽竖”、“毛发为竖”。

成语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0回:“腾读毕,毛发倒竖,咬牙嚼舌,满口流血。”

成语繁体:毛發倒竪

近义词:毛发皆竖

成语例句: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5回:“看那月色时,也淡淡的,不似先前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成语拼音:liǔ méi dào shù

成语解释:形容女子发怒时耸眉之状。

成语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女子不听犹可,听了之话,只见她柳眉倒竖,杏眼圆睁;腮边烘两朵红云,面上现一团煞气。”

成语繁体:桺眉倒竪

近义词:柳眉剔竖 柳眉踢竖

成语例句:两人抬头一看,却就是那非常标致的女洋人夏娃丽姑娘,柳眉倒竖,凤眼圆睁。两人这一惊非同小可。★《孽海花》第十回

成语拼音:jīn gāng nǔ mù

成语解释:形容面目威猛可畏。

成语出处:《太平广记》卷一七四引宋·庞元英《谈薮·薛道衡》:“隋吏部侍郎薛道衡,尝游钟山开善寺,谓小僧曰:‘金刚何为努目?菩萨何为低眉?’小僧答曰:‘金刚努目,所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道衡怃然不能对。”

成语繁体:金剛努目

近义词:金刚怒目

成语例句:板桥、心余未落笔时,先有意为刘蒋,金刚努目,正是力量歉处。★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四

成语拼音:jī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膺:胸。强烈的忿怒填满胸中。形容气愤已极。

成语出处:明·陶宗仪《辍耕录》:“顾其母激忿填膺,寸晷是学,不迨于至,以超圣人之域,焕乎贤者之业。”

近义词:义愤填膺

成语拼音:fèn fèn bù píng

成语解释:愤愤:像生气的样子。因不公平的事而愤怒或不满。

成语出处:晋 王隐《晋书 桓秘传》:“秘亦免官,居于宛陵,每愤愤有不平之色。”

成语繁体:憤憤不平

近义词:怒火中烧怒气满腹

反义词: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成语例句:大家明白小明是代人受过,心中都替他愤愤不平。

成语拼音:fēng máng suǒ xiàng

成语解释:锋芒:刀剑等武器的刃口和尖端;比喻斗争的矛头;向:指向。斗争的矛头所指向的目标。

成语出处: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

成语繁体:鋒芒所向

成语例句:二十年来,这个文化新军的锋芒所向,从思想到形式(文字等),无不起了极大的革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成语拼音:fèn rán zuò sè

成语解释:因忿怒而变了脸色。

成语出处:孙膑《孙膑兵法 威王问》:“田忌忿然作色:此六者,皆善者所用,而子大夫日其急则也。”

近义词:大发雷霆 横眉立目

反义词:心平气和 平心静气

成语例句:听到光绪皇帝支持维新变法,慈禧太后忿然作色,怀恨不已。

成语拼音:chuí chuáng dǎo zhěn

成语解释:形容辗转难以入睡。

成语出处:《捉鬼传》第七回:“风流鬼无奈……这一晚捶床捣枕,翻来翻去,如何睡得着。”

成语繁体:搥牀搗枕

近义词:捶床拍枕

成语例句:《捉鬼传》第七回:“这一晚捶床捣枕,翻来覆去,如何睡得着。”

成语拼音:bēi fèn tián yīng

成语解释:填:充填;塞满;膺:胸。悲痛和愤怒充满胸膛。

成语出处:清 伤时子《苍鹰击》第六折:“草头朝露,贵贱都虚度。悲愤填膺莫诉,壮怀孤负。”

成语繁体:悲憤填膺

近义词:义愤填膺

成语例句:曹植听了这个题目,不禁悲愤填膺。(羽人《文化五千年 文坛三杰——曹氏父子》)

成语拼音:bó rán biàn sè

成语解释:勃然:突然地。变色:变了脸色。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曰:‘君有大过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

成语繁体:勃然變色

近义词:勃然大怒

反义词:转嗔为喜

成语例句:重耳勃然变色,搁杯不饮。(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四回)

成语拼音:bó rán dà nù

成语解释:勃然:因生气或惊慌等突然变脸色的样子。形容突然变脸;发起脾气来。

成语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谷永传》:“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近义词:雷霆大发 暴跳如雷

反义词:和颜悦色

成语例句:周瑜听罢,勃然大怒。(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

热门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