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zhòng guā dé guā,zhòng dòu dé dòu

成语解释:得:得到,收获。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五回:“古人有篇偈子说得好,道是朝看释迦经,莫念华严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成语繁体: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近义词:因果报应

成语例句:黄公《大魂》:“鄙谚有之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欲收他日之良果,必种今日之好因。”

成语拼音:zài guān yán guān

成语解释:指处在什么样的地位就说什么样的话。

成语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下》:“君命,大夫与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言库,在朝言朝。”

近义词:在官言官,在府言府

成语拼音:zhī ēn bào ēn

成语解释:知道了别人对自己的恩惠就回报别人以恩惠。亦作“知恩报德”,

成语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掩家里有信行,知恩报恩。”

成语繁体:知恩報恩

近义词:知恩图报 知恩报德

反义词:恩将仇报

成语例句:这虽是小事,也可见得他知恩报恩的诚心。★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十二回

成语拼音:zài gǔ mǎn gǔ

成语解释:《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此谓奏乐时声音遍及各处,形容道的无所不在。后以“在谷满谷”形容人物众多。

成语出处:《庄子·天运》:“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在谷满谷,在坑满坑。”

成语繁体:在谷滿谷

近义词:满坑满谷

成语拼音:zhī fǎ fàn fǎ

成语解释: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

成语出处: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好僧官老爷!知法犯法!”

成语繁体:知灋犯灋

近义词:明知故犯 执法犯法

反义词:遵纪守法

成语例句:对知法犯法的人,应该严惩不贷。

成语拼音:zài jiā chū jiā

成语解释:指不出家当和尚,清心寡欲,在家修行。

成语出处:《法苑珠林》卷一0七:“在家出家,平等而受。”

成语拼音:zhǐ kōng huà kōng

成语解释:谓故弄玄虚。

成语出处:元·王晔《桃花女》第四折:“非是我指空话空,做这等巧神通,也只为结婚姻本待谐鸾凤。”

成语繁体:指空話空

成语拼音:zì rán ér rán

成语解释: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

成语出处:《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近义词:水到渠成 听其自然

反义词:装腔作势矫柔造作

成语例句: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不知怎的自然而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

成语拼音:zhī wǒ zuì wǒ

成语解释: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成语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成语繁体:知我辠我

成语例句: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知我罪我,怜我杀我,悉听世人,不复能顾其后矣。”

成语拼音:zhāo shé mù shé

成语解释:比喻时时遭摧残。

成语出处:唐 崔颢《行路难》诗:“我昔初在昭阳时,朝折暮折登王墀。”一本作“朝攀暮折”。

成语繁体:朝摺暮摺

近义词:朝攀暮折

成语拼音:zhāo sī xī sī

成语解释: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形容求学勤奋而有恒心。

成语出处:《三字经》:“朝于斯,夕于斯。”

成语拼音:zhì yǐ jìn yǐ

成语解释:至:到。矣:语气助词。尽:极点。到了极点,无以复加。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成语繁体:至矣儘矣

成语例句:老夫妇两对这个宝贝女儿,可算是疼爱得到至矣尽矣。★《杨乃武与小白菜》第十五回

成语拼音:zuǒ yí yòu yí

成语解释:见“左宜右有”。

成语出处:隋《赵郎暨妻孙氏墓志》:“并允文允武,左宜右宜。”

近义词:左宜右有

成语拼音:yǐ bào yì bào

成语解释:以:用;易:改变,更换;暴:残暴。用残暴势力代替残暴势力。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

成语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伯夷列传》:“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近义词:以暴易乱

成语例句:吏转念去一狐,得一狐,是以暴易暴也,游移不敢即应。(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周三》)

成语拼音:yī bō wàn bō

成语解释: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成语出处:宋·范成大《题请息斋》诗之八:“冷暖旧雨今雨,是非一波万波。”

成语繁体:一波萬波

近义词:一波才动万波随

成语拼音:zài zhōu fù zhōu

成语解释:载:承载;覆:颠覆;倾覆。民众如同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民心向背决定国家存亡的作用。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王制》:“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

成语繁体:載舟覆舟

近义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成语例句: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报宜深慎。(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成语拼音:yǐ dú gōng dú

成语解释:攻:治。用毒药治病毒。喻指用对方使用的厉害手段制服对方。

成语出处:宋 罗泌《路史 有巢氏》:“而劫痼改积,巴菽殂葛犹不得而后之以毒攻毒,有至仁焉。”

近义词:针锋相对 以牙还牙

反义词:解衣推食 以沫相濡

成语例句:以毒攻毒,反而证明了反对白话者自己的不识字,不通文。(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从“别字”说开去》)

成语拼音:yǐ è bào è

成语解释:用恶行去回报别人的恶行。

成语出处:《榖梁传·僖公二十三年》:“伐国不言围邑。此言围邑,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范宁注:“前十八年。宋伐齐之丧,是恶也;今齐乘胜而报,是以恶报恶也。”

成语繁体:以惡報惡

成语例句:他不主张以恶报恶的,他的意思是皇帝叫我们去当兵,我们不去当兵。★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知识阶级》

成语拼音:yǐ dé bào yu

成语解释:德:恩惠。用恩惠报答恩惠。

成语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成语繁体:以惪報惪

近义词:知恩图报

反义词:恩将仇报

成语例句:九公才说恐女儿国将舅兄留下,日后倘有此事,我们就去救你出来,也算“以德报德”了。(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十九回)

成语拼音:yī diǎn bàn diǎn

成语解释: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数量。

成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

成语繁体:一點半點

近义词:一星半点

成语例句:沉寂的寒夜,静悄悄已没一点半点风意。★瞿秋白《饿乡纪程》

成语拼音:yǐ é chuán é

成语解释:以:拿;把;讹:谬误;错误的。把本来就不正确的东西流传出去。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

成语繁体:以訛傳訛

近义词:三人成虎 谬种流传

反义词:衣钵相传 一脉相承

成语例句: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一回)

成语拼音:yǐ huǒ jiù huǒ

成语解释:用火来救火灾。比喻工作方法不对头,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成语繁体:以火捄火

近义词:负薪救火

成语例句:《纲鉴会纂》第12卷:“以火救火,益增其酷,奚取社稷臣为哉!”

成语拼音:yuán fāng jì fāng

成语解释:东汉陈实有子陈纪字符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谓两人难分高下。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成语出处:东汉陈寔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寔,寔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近义词:难兄难弟

成语例句:有元方季方之长幼,传学诗学礼之门风。★唐·杨炯《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

成语拼音:yī gè bàn gè

成语解释:谓为数甚少。

成语出处:宋·陈亮《水调歌头》词:“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明·袁宏道《西湖杂记》:“吾辈粗根浮器,不曾见得一个半个智识,可轻易谈佛法哉?”

成语繁体:一個半個

成语例句:你往常嫖客给的花钱,何曾分一个半个给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

成语拼音:yǐ gǔ yǐn gǔ

成语解释:让盲人给盲人引路。比喻让愚昧无知的人去引导愚昧无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成语出处: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觉世训》:“怪人佛老之徒出,自中魔计,以瞽引瞽,讹人以不可知之事,以售己诈……兼之魔鬼入心,遂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

成语例句:迨至妖胡窃天国,以瞽引瞽害愈深。★中国近台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国·醒世文》

成语拼音:yú fāng shuǐ fāng

成语解释:盛水的器皿是什么形状,水也成为什么形状。比喻在上的人言行影响风气。

成语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君道》:“君者盘也,盘圆而水圆;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近义词:上行下效

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

成语解释:仗着年纪大、资格老而自以为比人高明。ü

成语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张:(遇见了爷爷辈的这般以老卖老的同事,只好顺嘴胡溜,嘻嘻地)是啊是啊,陈奶奶。”

成语繁体:以老賣老

近义词:倚老卖老

成语拼音:yǐ lǎo mài lǎo

成语解释:仗着年纪大;卖弄老资格。多形容摆老资格;轻视别人。

成语出处: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一折:“我尽让你说几句便罢,则管里倚老卖老,口里唠唠叨叨的说个不了。”

成语繁体:倚老賣老

近义词:老气横秋老物可憎

反义词:老当益壮

成语例句:他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却好(hào)倚老卖老,教训别人。

成语拼音:yī liǎo bǎi liǎo

成语解释:把一件主要的事情了结以后;其余有关的事情也跟着了结。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八卷:“有资质甚高者,一了一切了,即不须节节用工也。”

近义词:一笔勾销 寿终正寝

反义词:依然如故

成语例句:非但扣押,依我之见,立刻把他杀了,一了百了。(曹禺《王昭君》第三幕)

成语拼音:yuán qīng liú qīng

成语解释: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自然就清。比喻因果相连,事物的本原好,其发展和结局也就好;或领导贤明,其下属也廉洁。源,也作原。亦作“源清流洁”、“源清流净”。

成语出处:战国·赵·荀况《荀子·君道》:“故械数者,治之流也,非治之源也。君子者,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近义词:源清流洁 源清流净

成语拼音:yǐ shā qù shā

成语解释: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

成语繁体:以殺去殺

近义词:以暴制暴

成语拼音:yǐ shuǐ jiù shuǐ

成语解释:引水来救水灾,水势越盛。比喻不仅不加以制止,相反更助长其势。

成语出处:《庄子 人世间》:“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成语繁体:以水捄水

近义词:以火救火

成语拼音:yì rán jué rán

成语解释: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形容意志坚强果断。

成语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8回:“窦世豪得了这封信,所以毅然决然,借点原由同洋人反对,彼此分手。”

近义词:当机立断坚决果断

反义词:优柔寡断 犹豫不决

成语例句: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国外优裕的生活,回到了祖国。

成语拼音:yǐ shuǐ jǐ shuǐ

成语解释:比喻雷同附和,对事情没有好处。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年》:“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成语繁体:以水濟水

成语例句:有可而无否,其弊必至于以水济水之喻。(宋·杨万里《驳配向不当议》)

成语拼音:yǐ shā zhǐ shā

成语解释: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成语出处:《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成语繁体:以殺止殺

近义词:以战去战,以杀去杀

成语例句:〖示例〗盖闻以杀止杀,圣人之不得已。以暴易暴,悍夫之无所成。 ★明 刘基《拟连珠》

成语拼音:yī tōng bǎi tōng

成语解释: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通:通晓;懂得。

成语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近义词:畅通无阻

反义词:一窍不通 一筹莫展

成语例句:她学会了小电站全套设备的绘图、安装,事故检修,线路设计,还一通百通,能修理各种柴油、汽油发动的农用机器。

成语拼音:yǐ shuǐ tóu shuǐ

成语解释:比喻事物类同很难辨别。

成语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说符》:“若以水投水,何如?”

成语拼音:yī xiē bàn xiē

成语解释:形容极少。

成语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老实一句,‘打开板壁讲亮话’,这事一些半些,几十两银子的话,横竖做不来。”

成语拼音:yǐ xīn wèn xīn

成语解释:在心中自问自盘算。

成语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知观]以心问心,忽然道:‘有计了。’”

成语繁体:以心問心

近义词:扪心自问

成语例句:[翰林]以心问心,跌足道:‘一二十年的事,三四千里的路,有甚查帐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

成语拼音:yǐ xuè xǐ xuè

成语解释:洗:洗雪。用仇敌的血来洗雪血仇。指杀敌报仇。

成语出处:《旧唐书·源休传》:“我国人皆欲杀汝,唯我不然。汝国已杀突董等,吾又杀汝,犹以血洗血,污益甚尔。”

近义词:血债血偿 以血偿血

反义词:以水洗血

成语拼音:yǐ xíng zhǐ xíng

成语解释:犹以刑去刑。

成语出处:《周书·武帝纪下》:“以刑止刑,世轻世重。罪不及嗣,皆有定科。”

近义词:以刑去刑

成语例句:不立制度,则未之前闻,故曰以刑止刑,以杀止杀。★《唐律·名例一》

成语拼音:yǒu yī dé yī

成语解释:不加也不减,有多少是多少。

成语例句:我一向是有一得一

成语拼音:yǐ xíng zhì xíng

成语解释:谓对重罪施以轻刑,则罪犯无所畏惧,其结果将导致不断用刑。

成语出处:《商君书·靳令》:“罪重刑轻,刑至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又《去强》:“以刑致刑,国治。”《韩非子·饬令》:“罪重而刑轻,刑轻而则事生,此谓以刑致刑,其国必削。”

成语拼音:yǐ xíng qù xíng

成语解释:用刑罚遏止刑罚,意谓从重量刑,使百姓畏惧而不敢犯法,以收到不用刑的效果。

成语出处:《商君书·靳令》:“行罚,重其轻者,轻其重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高亨注:“‘轻其重者’一句是衍文,《韩非子·饬令篇》无,是其证。”又《去强》:“以刑去刑,国治。”

近义词:以刑止刑

成语拼音:yǐ xīn chuán xīn

成语解释:佛教禅宗用语。指离开语文文字而以慧心相传授。

成语出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品》:“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

成语繁体:以心傳心

近义词:口传心授

成语例句:师问:“只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八)

成语拼音:yī wù zài wù

成语解释:一次错了;二次又错。形容不接受教训;屡犯错误。

成语出处:《宋史 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耶?’”

成语繁体:一誤再誤

近义词:知错不改

反义词:知错改错

成语例句:徒以误解民治真精神,且过恃自己之武力,一误再误,而卒自陷于穷途。(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五回)

成语拼音:yǐ yí gōng yí

成语解释:①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②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成语出处:《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近义词:以夷治夷 以夷伐夷

成语例句: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清·魏源《〈海国图志〉序》

成语拼音:yǐ yí zhì yí

成语解释: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控制或攻伐。

成语出处:《明史 张祐传》:“以夷治夷,可不烦兵而下。”

近义词:以夷制夷 以夷攻夷

成语拼音:yǐ yí fá yí

成语解释: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近义词:以夷制夷

成语例句: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

成语拼音:yǐ yá huán yá

成语解释:用牙咬来对付牙咬。比喻针锋相对地进行回击。

成语出处:《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成语繁体:以牙還牙

近义词:针锋相对

反义词:退避三舍

成语例句:鲁迅《坟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

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

成语解释:用瞪眼回击瞪眼。比喻用对方使用的手段来回击对方。

成语出处:《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成语繁体:以眼還眼

近义词:以毒攻毒 以牙还牙

反义词:以德报怨 以直报怨

成语例句:张天翼《新生》:“我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敌人用大炮来轰我们,我们也用大炮去回答他们。”

成语拼音:yǐ yǎn huán yǎn,yǐ yá huá yá

成语解释: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

成语出处:《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

成语繁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近义词:针锋相对

反义词:退避三舍

成语例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还”下去是没有了局的。(叶圣陶《英文教授》)

成语拼音:yǒu yì wú yì

成语解释: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无意的。存心与不经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庾子嵩作意赋成,从子文康见,问曰:若有意邪?非赋之所尽,若无意邪?复何所赋?答曰: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成语繁体:有意無意

成语例句:〖示例〗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 ★明 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

成语拼音:yǐ yí zhì yí

成语解释:夷:旧时泛指外族或外国。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近义词:以夷治夷 以夷伐夷

成语例句:鲁迅《伪自由书 以夷制夷》:“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

成语拼音:yǐ yí jué yí

成语解释:用疑惑的认识来判断捉摸不定的事物。

成语出处:《荀子·解蔽》:“彼愚者之定物,以疑决疑,决必不当。夫苟不当,安能无过乎!”

成语拼音:yīng yǒu jìn yǒu

成语解释:应该有的都有。形容十分齐备。

成语出处:《宋书 江智渊传》:“怀文每称之曰:‘人所应有尽有,人所应无尽无,其江智渊乎!’”

成语繁体:應有儘有

近义词:一应俱全 面面俱到

反义词:一无所有

成语例句:这家商场里的商品品种丰富,应有尽有。

成语拼音:yǐ zhàn yǎng zhàn

成语解释: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成语出处: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它将更厉害地进行其‘以华制华’的政治进攻和‘以战养战’的经济侵略。”

成语繁体:以戰養戰

成语拼音:yōu zāi yóu zāi

成语解释:悠闲自在。

成语出处:谌容《赞歌》:“两只空洞洞的棉袄袖子在肩上晃来晃去,给人一种悠哉游哉的感觉。”

近义词:悠闲自在

成语例句:王朔《橡皮人》:“悠哉游哉,自得其所,渐至无欲无念、不哀不怨之佳境。”

成语拼音:yōu zāi yóu zāi

成语解释:优游:悠闲无事;哉:古汉语感叹词。从容不迫;悠闲自在的样子。

成语出处:《诗经 小雅 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成语繁体:優哉游哉

近义词:逍遥自在 悠闲自在

反义词:束手束脚 缩手缩脚

成语例句:宋 苏轼《观棋》:“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优哉游哉,聊复尔耳。”

成语拼音:yǐ zhàn qù zhàn

成语解释:用战争消灭战争。

成语出处:先秦 商鞅《商君书 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成语繁体:以戰去戰

近义词:以杀去杀

成语例句:以战去战,盛王之道。(《后汉书 耿秉传》)

成语拼音:xīn fú kǒu fú

成语解释:心里和嘴上都信服。形容真心服气或认输。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寓言》:“利义陈乎前,而好恶是非直服人之口而已矣。使人乃以心服,而不敢蘁立,定天下之定。”

近义词:心悦诚服心悦口服

反义词:愤愤不平

成语例句: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服口服,也知道规矩了。(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九回)

成语拼音:xīng xīng xī xīng xīng

成语解释:惺惺:指聪慧的人;惜:爱惜。比喻同类的人互相爱惜。

成语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9回:“古人有言:‘ 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个泼男女……众豪杰且请宽心。”

近义词:惺惺相惜

成语例句: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个泼男女……终何作用!众豪杰且请宽心。(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十九回)

成语拼音:wú dà bù dà

成语解释:谓极大。

成语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这仇用不着你报,早有一位天大地大,无大不大的盖世英雄,替你报了仇去了。”

成语繁体:無大不大

反义词:微乎其微

成语例句: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世界是一张无大不大的大网;‘我’只是一个极微的结子。”

成语拼音:wú kě bù kě

成语解释:①无所不可,都能做到。②犹言不知如何是好。形容情绪激动至极。

成语出处:唐·元稹《唐杜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成语繁体:無可不可

近义词:无可无不可

成语例句: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回:“不由的向李成名无可不可的作谢。”

成语拼音:wú shì shēng shì

成语解释:犹言无事生非。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成语出处:明·李贽《读》:“无风扬波,无事生事。”

成语繁体:無事生事

近义词:无事生非

成语拼音:tiān dà dì dà

成语解释:形容极大。

成语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成语例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你大家道她这仇人是谁,真算得个天大地大,无大不大的大脚色。”

成语拼音:tǎo jià huán jià

成语解释:卖主要价高;买主给价低;双方要反复争议。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

成语出处: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三巧问了他讨价还价,便道:‘真个亏你些儿。’”

成语繁体:討價還價

近义词:斤斤计较

反义词:三言两语 宽宏大量

成语例句:我们的方针是不拒绝谈判,要求对方完全承认八条,不许讨价还价。(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成语拼音:tiān zhī dì zhī

成语解释: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人知道。

成语出处:元·杨梓《敬德不服老》第三折:“你须知咱名讳,尽忠心天知地知。”

近义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成语例句: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你们杨家的堂名叫‘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成语拼音:táng zāi huáng zāi

成语解释:形容规模宏伟,气势盛大。也用于贬义,形容表面上庄严体面的样子。

成语出处:《后汉书·班畸传》:“汪汪乎丕天之大律,其畴能亘之哉?唐哉皇哉!皇哉唐哉?”

近义词:冠冕堂皇

成语例句: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49回:“没有人知道,不象那唐哉皇哉收女弟子的。”

成语拼音:táng zāi huáng zāi

成语解释:犹堂而皇之。

成语出处:清·吴研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他有了这个引子,就格外的打点,格外的应酬,不到半年便放了海关道,堂哉皇哉的带了家眷,出京赴任。”

近义词:堂而皇之

成语例句:据说是曾和现代派的‘主将’在‘北京文艺界’上交过战了。好不堂哉皇哉。★鲁迅《而已集·革“首领”》

热门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