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蓬人》译文
以菱叶作衣荇茎为带的莲蓬人,她如同纯洁的少女居住在仙乡 。
即使秋风停止了,仍然散发着清香。
在秋风轻吹的时候,鹭鸶鸟早已飞逃远方。
在寒露浓聚的深夜里,只有洁白的芦花伴她入梦乡。
她洗净了滑腻的脂粉,更显露出品格的高尚。
她脱掉了过去浓艳的矫饰,却换上了如今纯朴的淡妆。
这正好告慰在天的濂溪先生,她仍然洁净地挺立生长。
永远保持淡雅绝尘的风采,不随残叶坠入冰冷污秽的荷塘。
《莲蓬人》注释
莲蓬:又名莲房,是荷花谢后所结的果。因其挺生水际,飘逸高雅,风姿绰约,清香四溢,亭亭玉立如少女,故誉之为“莲蓬人”。
芰(jì):即菱,水生植物。裳:作衣裳,名词动用。芰裳,以菱叶为衣裙。语出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荇(xìng):即荇菜,也是水生植物,带:作带子,亦为名词动用,意即以荇茎为带子。
风定:即风停。碧玉:青颜色的玉石,指莲蓬润绿而有光泽,如同美玉。
鹭(lù):鹭鸶,水鸟名,常栖水边。瑟瑟:秋风声,喻秋意萧瑟。
苇:芦苇。瀼瀼(ráng):露水很浓的样子。
腻粉:旧时女子化妆的用品。呈:显示。风骨:指正直者的不同于世俗的高尚品格和风采骨气。
褪却:即脱去。“红衣”与“淡妆”都是妇女的装束,前者喻浓艳华丽的装饰,后者喻淡雅纯朴的风姿。
濂(lián)溪: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别号:周一生酷爱莲花,并著有《爱莲说》名篇。称:称道,告慰。净植,即洁净地挺立着。
残叶:深秋时残败的荷叶。寒塘:指秋时残叶沉没,冰冷污秽的荷塘。
《莲蓬人》赏析
这是一首借物寓情、托物言志的诗作。作者通过对莲蓬人“芰衣荇带”的外貌装束,“风定犹香’的内在神韵,却红衣、学淡妆的绰约风姿,亭亭净植的正直风骨的叙写,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莲蓬人的画像,赞美了莲蓬人“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节操和迎着秋风净植荷塘的抗争品格。作者正是假借莲蓬淡雅绝尘的特征,寄托和体现自己对奴颜媚骨的鄙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更体现了作者敢于与世俗抗争的精神。因此,全诗以咏莲蓬为形,以抒情怀为本,正是作者立世为人的自况自勉,标举风骨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他人的忠言警谏。
全诗可分为四层。起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外表风姿:她以菱叶为衣,以荇茎为带,居住仙乡,清香不散,真是高洁雅致,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境界的神往。颔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典型环境:秋风萧瑟,鹭鸶远飞,夜深露浓,芦花伴宿,勾勒出一幅秋景的画面。这是作者另寻新路,独立自持的写照。颈联侧重述写莲蓬人的风骨神采。洗净脂粉,脱去矫饰,换上淡妆,更显高雅别致。是描其形,摄其神。这既是对莲蓬人改红妆为淡妆的实写,又是作者与世抗争的虚写。尾联侧重抒发作者的劝谏之情:莲蓬亭亭净植,迎秋风,斗秋雨,沐秋露,不随残叶坠荷塘,永“呈风骨”。作者劝谏他人勿与鄙俗之辈同流合污,永葆独立挺拔的本色。全诗至此,情感愈真,格调愈高,意境愈深。
这首诗通过对寒秋凄凉的荷塘上仍直立水际的莲蓬美好形象的描绘,借物寓情,抒发诗人淡雅绝尘、高标净植的人格理想。拟人的手法,脱俗的妙思,寄托着纯洁的精神境界,显示出崇高的品格追求。
《莲蓬人》赏析二
《莲蓬人》深得唐诗韵致,它优美动人,诗中有画,反映出青年鲁迅的高尚情怀与远大志向,诗中的莲蓬实属作者的“夫子自道”。但奇特的是,他所咏赞的对象不是传统诗歌中的花中君子荷花,而是鲜为人知的莲蓬。这是另辟蹊径,是鲁迅作品的独到之处。每一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历史环境里,他本人的家庭出身,所受到的教育,生活经历以及审美情趣共同组成的认知结构,就决定了他观察和理解事物不可能是空白的,而是以“先有”、“先见”、“先把握”的“前理解”作为参照系作出自己的判断。事实上诗中的创新就一直是在莲蓬与莲花相互比较中被体现出来的。莲蓬究竟值不值得礼赞呢?我们先看本诗的第一联。诗人对莲蓬的描写是:以菱叶作裳,紫荇为带。它旁若无人,怡然自得像神仙般地生活在水乡之中,身著奇装异服是很平常的事吗?不。从文化学眼光看,它带有明显地反世俗倾向。美国文化学家恩伯认为文化具有反变异的强制性。他说:“直接文化强制更为明显。比如说,如果你穿的衣服不属于我们文化允许的类型,就很可能会遭到社会的孤立。”①莲蓬不怕嘲笑和孤立的行为是与屈原在 《离骚》 中所表现出的反世俗精神一脉相承的。屈原在被放逐后,不也是“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吗!鲁迅还认为,莲蓬之特别可爱更在于它具有的吸引他人的内在气质之美。我们知道花的香气是靠风的传播,而莲蓬呢?即使无风(风定),那阵阵幽香仍不断袭来。莲蓬明明生活在水乡,但鲁迅却将它说成“仙乡”; 碧玉香,是对莲蓬蕴含的清新之气的赞美,正是在对莲蓬生活环境和莲蓬本身的美化之中,寄寓了鲁迅对莲蓬极为赞美与欣赏的感情。
这初步的勾勒即使再准确、鲜明、生动,也只是二度的平面,因此从第二联起,鲁迅分别写出莲蓬在特殊环境中的表现与心态,尽可能给读者以三维的立体感。虽然莲蓬自认为它住在“仙乡”。但实际环境如何呢?请看, 那 “瑟瑟” 的秋风和 “瀼瀼” 的露水说明寒秋已到,君不见,寒冷已将鹭鸶驱赶得连影子也见不到了,凋零的大地只剩下白色的苇花与莲蓬为伴了,这一联中的“鹭影”、“苇花”与 “瑟瑟”的秋风,“瀼瀼”的露水等意象组成的萧瑟景象,不仅诗意盎然,最主要的是以莲蓬与现实处境的矛盾来烘托其独立不移、藐视困难的坚强性格。莲蓬之可爱,还在于它有极其难得的厌恶浮华,喜爱淡泊的品性,这就是第三联中所着重描写的。中国古代诗人历来之所以喜爱赞美荷花,大约是由于它有动人的姿容吧。杜甫有“雨浥红蕖冉冉香”的名句。杨万里则赞扬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是莲蓬没有这个优势,它是在荷花谢了之后方才显露出来。这时既没有腻粉的香气,又没有光彩照人的红衣,有的只是他那出于自然的素雅高洁的本色。这一联的两句诗既形象地反映出荷花的解体和莲蓬自出的过程,又以对比的方式寓褒贬于其中,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凸现了莲蓬的刚正不阿的铮铮风骨。
如果说以上着重描述了莲蓬的表现,那么第四联就是他不愿随波逐流与世俗沆瀣一气的心迹的直接陈述了。在这一联中,鲁迅活用了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的典故。周敦颐称赞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而在鲁迅看来,真正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是莲蓬,不是莲花 (荷花)。这种认识显然比周敦颐高出一筹。由此,可以认为,这首诗在写作手法上最基本的是,将莲蓬与莲花在相互参照比较中以突出前者的高尚情怀,既是作者借莲蓬明志,也是一种自勉。对这首咏物寄情的诗,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仅是一种拟人的修辞格的运用,从根本上说,由于它是鲁迅人格在诗歌中的折射,它实质上是鲁迅的生命形式在诗中找到了对应。苏珊·朗格说:“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因此,艺术品也就是情感的形式或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系统地呈现出来以供我们认识的形式。”②也就是说,这种拟人是鲁迅人格在这首诗里得到充分体现的形式。而反过来说,也就是鲁迅在莲蓬人这一物象中找到自己人格精神的对应物。因此,歌颂赞美莲蓬就成为 “夫子自道” 的自喻自勉了。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是有口皆碑的,但并不是一蹴而就,它有一个过程。从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青年鲁迅早就有意识地注意品格的锻炼了。很明显,这是这位伟大思想家人格的最初闪光。
《莲蓬人》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1900年秋,是作者鲁迅赠与弟弟们的一首诗,最早发现于周作人日记辛丑年附录。署名戛剑生。鲁迅逝世后,收录在《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中。
1900年秋,鲁迅正在南京矿路学堂念书。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正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代。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疯狂侵略和激烈争夺,中国封建社会迅速崩溃;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清王朝昏庸腐败,出卖民族利益,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斗争,使得阶级斗争激化,民族危机加深。鲁迅于1898年离开绍兴故乡,到南京求学。两年中,他目睹帝国主义列强横行中国。清王朝腐败无能。统治阶级大小官僚骄奢淫逸,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同时又经历了戊戍变法及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这首诗正是借对莲蓬人的赞颂,来表明他决不和恶势力妥协,立志作一个高尚的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