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檗禅师简介 黄檗禅师生平介绍
黄檗禅师
黄檗禅师是唐代佛教高僧,别名希运。
希运少年时出家于本乡的黄檗山,之后游方于各地禅林,参谒名师。在京城,得一老妪指点,到奉新百丈山依怀海学法,并得怀海正传。唐开成年间,希运住持宜丰鹫峰。鹫峰原为印度僧人取的山名,希运住此峰后,将宜丰鹫峰改名为黄檗山,以纪念少时在福建家乡出家之黄檗山,故此后有“天下两黄檗”之说。苏辙、黄庭坚、王应麟、赵师秀、刘克庄等著名文学家先后来到宜丰黄檗山,并留下了许多诗赞为后世所传诵。
希运在黄檗禅林寺宣讲自己所悟得的新法,其禅宗为“无心说”,不主张苦行而重顿悟,强调“心即是佛”,心佛如一。其禅风机峰峻烈,接引门徒时用“棒喝”法(“当头棒喝”一语便是源于希运的接引法),希运弟子义玄曾三度上黄檗求法,三度被希运棒喝始悟道。之后,义玄往镇州(河北正定县)创临济院弘扬师法,主要是沿袭希运“无心说”和“棒喝”法,正式形成禅宗五大家之一的临济宗。此宗后传入日本、朝鲜等地,成为这些国家的禅宗主流。
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时,为避祸曾作沙弥行脚四方,在黄檗山从希运习禅。一日,两人同观黄檗瀑布,希运临景有感而发:
千山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李忱接道: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希运、李忱观瀑布诗成为千古绝唱。
希运住黄檗,时有从学者逾千人,希运挥杖去之也不散。无奈,希运只好暂时弃山舍众,避入南昌开元寺,混迹一般僧侣之中,后被江西观察使斐休发现,请入衙署,自称为弟子。希运屡辞不肯,于是又回归黄檗山。斐休移镇宛陵,创建大禅苑,也以“黄檗”名之,再请希运为住持,希运名声更加盛传。
希运的禅学思想主要反映在《黄檗断际禅师语录》、《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三部著述中,这三部著作均为斐休及希运弟子辑希运公案语录而成。
唐大中十一年(857),希运逝寂于宜丰黄檗山。临终前,他对弟子留下一谒:“前后三际,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语毕端坐而寂。时已登基的李忱闻之,甚为感慨,于是敕希运“断际禅师”法号。希运墓葬黄檗山塔前村,俗称“运祖塔”。塔今存。
-
上堂开示颂
黄檗禅师
-
卢钺
卢钺,别名卢梅坡,宋朝末年人,具体生卒年、生平事迹不详,存世诗作也不多,与刘过是朋友,以两首《雪梅》流芳百世。…… -
林语堂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
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别名魏征。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
王琪
王琪:字君玉,生于华阳(今四川成都),徙舒(今安徽庐江)。他是王罕之子、王珪的从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进士及第,曾任江都主簿。天圣三年(1025)上时务十事,得仁宗嘉许,命试学士院,调入京城任馆阁校勘,授大理评事、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知制诰。…… -
甄宓
甄宓,文昭甄皇后(183年1月26日-221年8月4日),名不明,又称甄夫人。中山无极(今河北省无极县)人,上蔡令甄逸之女。魏文帝曹丕的正室,魏明帝曹叡之生母。曹叡即位后追尊甄氏为文昭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