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古离别》译文

  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如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古离别》注释

  蕙草:一种香草。

  颜色:表情,神色。

  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寄:寄托。

  《古离别》赏析

  这是杂体诗的第一首,《杂体诗》共三十首,逐次模仿汉魏至宋晋以来诸家的五言诗。这是模拟《古诗》中的离别之作。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雁门关”在今山西代县。雁代在汉魏时已是北方边境地区了,去雁代,自然是被征发从军。这两句交代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黄云”,混杂尘沙的云,是塞外常见的现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这一句已显露出游子(其实就是从军的征人)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后一句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了。这两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上面从分别写起,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下面写道“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露已团”,露已成珠惊起了她的节序之感: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秋天了。感到时间的久长,仍是盼望征人早归,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同时这节序之感又触动了她别一种心思:秋风一吹香花香草就要凋残了,自己的命运也有些相似。《古诗》就这样写道“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但是,她又很快从自己身上跳开:“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蕙草”是自比,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于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温柔的体贴。 “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这里换韵,意思也随之有所变换,贴近自己的情感写去。这两句写彼此相距遥远,不能相见,很是痛苦。这个“长”字是由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的痛苦。这里又化用了《古诗》的“各在天一涯”的句子。“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琼树枝”,仙树枝,据说可以疗忧,《苏李诗》有“思得琼树枝,以解长渴饥。”又常用来比喻人的姿质美好,《世说新语》由此用法,意思是说:只要见到心爱的人,我的忧愁也就没有了。这里的思念与爱恋是融合在一起的。“一见”、“不异”,见出感情的浓度。最后她更进一步表达她的爱恋:“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菟丝”下省略了“女萝”,《古诗》中有云“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是比喻夫妻的相与依存。“水”与“萍”的比喻亦是此意。这是表示对丈夫永远忠贞。这几句从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还是表现了对征人的体贴,这样的感情真是温柔敦厚之至!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

猜你喜欢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

  试望平原,蔓草萦骨,拱木敛魂。人生到此,天道宁论?于是仆本恨人,心惊不已。直念古者,伏恨而死。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方架鼋鼍以为梁,巡海右以送日。一旦魂断,宫车晚出。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热门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