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译文 好马虽然不好驾驭,但是可以背负更多的东西跑更远的路;贤良的人才不好驱使,但是能够使国君更加受人尊敬。
注释 令:驾御,役使。
赏析 此句说明优秀的人才能够为国家或社会的崛起带来显著贡献,应该被珍惜。
《墨子·01章 亲士》译文
治理国家如果不优待贤士,国家就会灭亡。见到贤士而不急于任用,他们就会怠慢君主。没有比用贤更急迫的了,如果没有贤士,就没有人和自己谋划国事。怠慢弃用贤士而能使国家长治久安的,还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情。
从前,晋文公被迫逃亡在外,最终匡正天下;齐桓公被迫离开国家,后来称霸于诸侯;越王勾践遭受过吴王的羞辱,最终成为威慑中原诸国的一代贤君。这三个人之所以能成功扬名于天下,都是因为他们的国家受压迫而自己蒙大耻,以图复仇。最成功的人是从不失败,其次是失败后继续想办法成功,这才叫善于用人。我曾听说:“我不是没有安定的住处,而是自己没有安定之心;不是没有丰足的财产,而是怀有无法满足的内心。”所以君子总是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一般人则宽以待己,严以律人。君子仕进顺利时不改变他的志向,不得志时心情也一样;即使杂处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终没有怨恨之心。他们就是有自信的人。
所以说,凡事能从难处做起,就一定能达到自己的愿望,但却没有听说只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免于他所厌恶的结果。所以倖臣与谗佞之辈往往伤害君主。君主必须有敢于矫正君主过失的臣僚,君主必须有直言极谏的臣下,分辩议事的人争论锋起,互相责难的人互不退让,这才可以长养民生,保卫国土。如果臣下只以爵禄为重,不对国事发表意见,近臣缄默不言,远臣闭口暗叹,怨恨就郁结于民心了。谄谀阿奉之人围在身边,好的建议被他们阻障难进,那国家就危险了。桀、纣不正是因为他们不重视天下之士吗?结果身被杀而失天下。所以说:赠送国宝,不如推荐贤士。
比如现在有五把锥子,其中一把最锋利,那么这一把必定会最先被折断。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最快,那么这一把必定最先损坏。所以甜的水井最易用干,高的树木最易被伐,灵验的宝龟最先被火灼占卦,神异的蛇最先被曝晒求雨。所以,比干之死,是因为他抗直;孟贲被杀,是因为他逞勇;西施被沉江,是因为长得美丽;吴起被车裂,是因为他有大功。这些人很少不是死于他们的所长。所以说:太盛了就难以持久。
因此,即使有贤君,他也不爱无功之臣;即使有慈父,他也不爱无益之子。所以,凡是不能胜任其事而占据这一位置的,他就不应居于此位;凡是不胜任其爵而享受这一俸禄的,他就不当享有此禄。良弓不容易张开,但可以射得高没得深;良马不容易乘坐,但可以载得重行得远;真正好的人才不容易驾驭,但可以使国君受人尊敬。所以,长江黄河不嫌小溪灌注它里面,才能让水量增大。圣人勇于任事,又能接受他人的意见,所以能成为治理天下的英才。所以长江黄河里的水,不是从同一水源流下的;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不是从一只狐狸腋下集成的。哪里有与自己相同的意见才采纳,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就不采纳的道理呢?这不是统一天下之道。
所以大地不昭昭为明(而美丑皆收),大水不潦潦为大(而川泽皆纳),大火不燎燎为盛(而草木皆容),王德不尧尧为高(而贵贱皆亲),才能做千万人的首领。像箭一样直,像磨刀石一样平,那就不能覆盖万物了。所以狭隘的溪流干得快,平浅的川泽枯得早,坚薄的土地不长五谷。做王的人深恩厚泽不出宫中,就不能流遍全国。
-
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
出自→宋史·列传·卷九十七
-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出自→史记·三十世家·魏世家
-
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
习见善则安于为善,习见恶则安于为恶。
出自→新五代史·列传·杂传第三十九
-
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
出自→新五代史·本纪·周本纪第十二